小天漫谈丨科技加持 荒漠治理出“真金”
新闻:位于吉木乃县万驼园的4万亩牧草地里,收割机来回穿梭,成捆的牧草正在等待装车,恰勒什海乡达冷海齐村牧民叶尔达吾·米拉木别克看着这一幕,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而在南疆尉犁县戈壁滩上,墩阔坦乡霍尔加村村民汗阿衣夏木·托合提正和乡亲们采摘罗布麻叶片,这些曾经被视为野草的植物,如今却成为了她每年2万元收入的来源。
链接:践行“两山”理念 建设美丽新疆丨四万亩荒漠长出“黄金草” 一线关注丨戈壁野草变身“黄金纤维”
漫谈:吉木乃的转变源于科技破解了草场困局。过去,51.34%的土地面临沙化威胁,“守着草场缺草料”的局面使得养殖户不得不高价从外地采购草料。2024年1月,中央组织部、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杨海军来到这里,他带领团队经过实地调研,创新推出禾本科+豆科6种牧草“免耕混播”技术,在最大程度保护草原原生植被的基础上,实现多草种共生,优化植物群落结构,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。
当地补播区域植被盖度从不足30%提升到了80%,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0%,亩产干草达到1000公斤,是传统草场的10倍。一年多的时间,科技之钥解开了吉木乃县的草场沙化困局。
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尉犁县,罗布麻的产业链条正在延长。当地先后与1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国家罗布麻研究中心、新疆尉犁罗布麻科技小院在当地揭牌。科技加持、人才引进,尉犁县已掌握罗布麻茶蜜、花炭、纤维等产品开发关键技术。与此同时,当地还在光伏板下的空隙也种上了罗布麻,形成了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麻”的模式,使每亩沙地的收益增长了数倍。
吉木乃的牧草“免耕混播”和尉犁的罗布麻全产业链发展,虽然路径不同,但都体现了新疆乃至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深层智慧——与沙共生,点沙成金。
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,再到“沙绿双赢”,两地的实践书写了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生动范本。一片片绿色奇迹昭示:当创新科技深深扎根荒漠,不仅能培育出牧草,更能生长出希望,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。(魏江涛)